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大一学生参加告别仪式
鲜花、音乐、亲人簇拥……28日,张涛老先生的遗体捐献告别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举行。这位90岁的老党员,把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而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又留下遗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想再做一件有用的事”
据了解,1929年出生的张涛,16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张涛的大儿子张先生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在西京医院治疗期间,曾郑重地提出要捐献角膜和器官的事。“父亲总说,自己为党和国家所做的还不够,还想再做最后一件有用的事情,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经过与家人的商议,大家一致尊重老人的决定。8月6日,张先生联系了雁塔区红十字会,张涛当天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9月24日,张涛去世。遵照老人的遗愿,家人联系市红十字会,捐献了他的遗体器官。
已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昨日上午九点半,张涛老人的遗体捐献告别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举行。和其他告别仪式不同,这里没有撕心裂肺的号哭,取而代之的是鲜花、音乐,以及浓浓的爱与祝福。张涛老人的亲戚、战友、同事以及近百名红十字志愿者和医学部学生,手捧鲜花、表情肃穆,依依送别老人。
西安市眼库主任银勇告诉记者,张涛老人的眼角膜已经使得两位外地眼病患者重见光明。“手术很成功,一位是甘肃患者,另一位是新疆患者。”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徐自力介绍,按照老人遗愿,遗体将被用作医学教学。在目前解剖学遗体紧缺的形势下,学院的师生都对老人表示由衷感激。
大一学生参加告别仪式
在医学界,那些捐献遗体供他们学习、解剖的人,有一个尊称——“大体老师”。“大体老师”虽不能讲话,却用自己的身体,教学生们最直观的医学知识。
“大一我们主要学的是理论课,大二开始实践,真正像一个医生一样,拿起手术刀,在‘病人’身体上手术。这个病人就是‘大体老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临床专业大一新生韩冰说,“大体老师”真的特别伟大,他们能抛开传统观念,在去世后把自己的身体奉献出来,用来学习、研究,这需要特别无私的情怀。
徐自力告诉记者,“大体老师”不仅让学生把抽象的医学理论具体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让学生们在最初接触医学的时候,就深刻铭记医者仁心。让学生们时刻铭记,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要传承这样的精神,做一名有医德的好医生。据了解,这是医学部学生第一次参加“大体老师”的告别仪式。
徐自力介绍,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器官衰竭,30万器官衰竭的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只有1万人得到器官移植,一些患者在急切的等待器官中悄然离世。如今,随着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增多,将有更多的患者看到生命的曙光。
截至目前,西安市申请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达5000余名;成功捐献器官500多例,1400多个器官,捐献角膜1000余片,挽救器官衰竭患者1000余名,使1300余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西安市红十字会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行列,为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奉献大爱,为医学发展加油助力。(文/图 首席记者 梁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