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年,各类课堂教学模式也曾风靡全国,但每一种模式被疯狂追逐之后,往往很快又销声匿迹。究其根本,这些课堂教学改革违背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结果只能是失败。
我经常到各地的学校看课,仔细比较,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确实有了质的飞跃,但离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还有差距。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欠学生“一笔账”,这笔账分析起来因素众多——
一是课堂目标单一。我们早已提出“四维教学目标”,可是许多课堂还是以某个学科知识点、某个考试要点为主。因为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很好进行量化评价,自然容易衡量判定。但情感和态度等其他目标难以找到评价工具,往往一直被忽略。同时,各类测评几乎都以本学科领域内容为主,任课教师基本不愿意跨越到其他学科,更别说全科教育了。我们的语文课太像语文课,数学课太像数学课,学科痕迹太重,始终难以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束缚。而在制订教学目标中,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供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学习目标尚不清楚,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然就失去了真正的主体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评价进行彻底改革,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科的全面融合,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二是课堂阅读太少。许多教师基本是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唯恐浪费一分钟时间,为了防止“跑偏”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大下降。学习的前提应该是自主,能不能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甚至给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习?当学生有兴趣主动阅读时,学习的一切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我提倡在语言、社会、科学等类别的课堂上,学生身边应该有大量图书,这类课堂的时间一般是一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前面半小时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一般会更有意义。
三是班级人数太多。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一般在50人以上,甚至有的地区在80人左右,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机会非常少。研究表明,当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24人时,教师就会从关注学生转为班级控制。这么多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课堂上要想实现交流、表达、讨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实现自由、民主。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国家层面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严格规定班级人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小班化教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才会成熟,才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四是学生缺乏选择。国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是必要的,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有着本质的差异,教材资源如何选择?比如,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我的家》,说家的前面有池塘,家的旁边有小树。但是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课文从根本上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全国统一、整齐划一,学生的学习任务基本一样,使得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一些优秀学校和教师针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办法:任务分类、学生分层、功能分区的主题教室应运而生。
五是批判性思维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几乎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知识性问题,问题小而碎,缺乏思维含量,这导致学生一般只需要记忆就可以回答。长此以往,学生都是靠背诵和记忆解决问题,从而失去了思考与思辨的能力。对于许多问题,学生也习惯不去质疑、不去批判,总觉得找到一个答案就可以了,为什么那么较劲?许多留学生回国后说,国内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往往非常低,这与中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
六是合作学习肤浅化。虽然各学校都在提倡合作学习,但大多数是伪合作,趋于表面化。有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真正有意义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必须是彼此之间相互需要、相互分工,为一个共同目标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我们要摒弃那些肤浅的合作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且这些学习任务需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中还存在其他问题,要想取得关键突破,核心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教育的一大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这样的目标,全面改造以“成绩和分数”为第一标准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学生的学习出口进行改革,终会带动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那么多年来我们在课堂上欠的“账”会很快得到化解。